图表检索 高级检索
本期热点文章更多...
2024年 第5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5-01
  
    目录
    2024年第57卷第9期中英文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0. 
    摘要 ( )   PDF(3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专题:小麦抗旱性鉴定及基因资源挖掘
    小麦抗旱性鉴定及基因资源挖掘
    毛虎德, 杜琳颖,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29–16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1
    摘要 ( )   HTML ( )   PDF(26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小麦根系构型及抗旱性研究进展
    张余周, 王一钊, 高茹茜, 刘逸凡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33–164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2
    摘要 ( )   HTML ( )   PDF(3342KB) ( )   收藏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干旱是影响其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根系作为作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直接决定了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系构型在植物干旱胁迫响应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本文综述了目前根系构型在调控小麦抗旱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根向性生长,特别是根向重力性生长对植物根系结构的塑造作用,重点总结了目前挖掘到参与根系向重力性生长的相关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并阐述了根向性生长调控的根系构型是如何介导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除了根向性生长,根系的发育过程也参与了对植物根系构型的调控,并决定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因此,本文进一步综述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如何通过调控根系发育来改变根系形态,包括增加根长、调控侧根数量和根毛密度等,来增强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同时,系统总结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参与调控作物(尤其是小麦)根系发育的相关基因。此外,根系作为植物地下部分,其构型的解析一直是本领域研究难点,阻碍了对根系结构与植物耐旱性关系的进一步解析,因此,本文也归纳了目前可用于小麦根系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表型分析的技术。这些技术可测量和分析小麦根系的长度、密度、生长方向和形态等参数,为深入理解根系构型与小麦抗旱性关系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展望了改良根系结构在小麦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如何挖掘更多潜在的小麦根系构型调控基因,及解析相关基因的调控机理进行了讨论。综上所述,小麦根系结构与小麦抗旱性关系密切,随着测序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小麦根系结构调控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未来培育抗旱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244份春小麦苗期抗旱性的鉴定
    周全, 路秋梅, 赵张晨, 武宸冉, 符笑歌, 赵玉娇, 韩勇, 蔺怀龙, 陈微林, 牟丽明, 李兴茂, 王长海, 胡银岗, 陈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46–165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3
    摘要 ( )   HTML ( )   PDF(1415KB) ( )   收藏

    【目的】干旱是限制全球小麦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培育抗旱品种是全球小麦育种面临的核心挑战。春小麦作为短生育期小麦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种植结构提供了重要保障,确定春小麦材料的抗旱性,为选育抗旱稳产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为了解春小麦品种(系)的苗期抗旱性,以来自10个不同地区的244份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控制含水量法进行苗期干旱胁迫,于三叶期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幼苗,测定最大根长(MRL)、第一叶长(FLL),第一叶宽(FLW)、胚芽鞘长(CL)、地上部鲜重(SFW)和地下部鲜重(RFW)等13个苗期指标,通过描述统计法、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各春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春小麦品种(系)之间的耐旱性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干旱处理条件下,所测定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1%—32.9%,对照组变异系数范围为1.0%—29.3%;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条件下的胚芽鞘长度、根干重、鲜重根冠比和干重根冠比均不同程度增加。主成分分析将原13个指标归纳为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9.6%,根据各主成分特征向量和各性状指标的抗旱系数,计算出综合抗旱系数D值,并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亚群,据此筛选出根部生物量(地下部鲜重和干重)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有效综合指标。将苗期指标抗旱系数与田间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苗期胚芽鞘长、第一叶长和成熟期旗叶长、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籽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性,苗期整株生物量与籽粒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筛选出高抗旱春小麦品种22份,明确了根部生物量(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可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有效综合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ICARDA引进-小麦苗期抗旱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颖, 石婷瑞, 曹瑞, 潘文秋, 宋卫宁, 王利, 聂小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58–167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4
    摘要 ( )   HTML ( )   PDF(2773KB) ( )   收藏

    【目的】干旱是限制小麦生产最主要的逆境因子之一。挖掘、鉴定优异抗旱新种质、克隆抗旱新基因,以期丰富我国小麦抗旱遗传基础,为小麦抗旱遗传改良提供材料。【方法】以198份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的抗旱种质为材料,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方法,通过调查苗期干旱和正常条件下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生物量和根冠比4个性状,鉴定、评价其抗旱性,结合660K SNP芯片对其抗旱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抗旱性相关染色体区间及关联位点,结合干旱胁迫下根等多组织的表达量数据,筛选抗旱性相关基因,最后以强抗旱性品系IR214和干旱敏感品系IR36为材料,利用qRT-PCR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并分析关键候选基因的优异单倍型。【结果】干旱胁迫下,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各性状表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不同小麦品系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4个性状在2种处理下均呈现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0.363—0.760,多样性指数为0.310—0.400;基于加权隶属函数值(D值)综合评价各个品种的抗旱性,发现品系IR214的D值最大,为0.851,其次为IR92、IR213、IR235和IR218等,它们可作为新的优异抗旱种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共检测到102个与4个性状抗旱系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为1.07%—38.70%,其中,与地上部鲜重相关的位点60个、地下部鲜重相关位点1个、生物量相关位点36个以及根冠比相关位点5个;基于基因组注释信息,筛选到31个抗旱相关基因,结合根等不同组织的RNA-seq数据,筛选出4个抗旱候选基因,对差异表达的候选基因进行qRT-PCR验证,鉴定到2个关键抗旱候选基因;最后,分析候选基因的单倍型效应,发现TraesCS6A02G048600的AX-86174509位点,2种基因型在抗旱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是潜在的功能位点。【结论】共检测到102个与苗期抗旱性显著关联的位点,筛选出TraesCS5B02G053500TraesCS6A02G048600 2个关键候选基因,TraesCS6A02G048600的AX-86174509位点是潜在的抗旱性功能位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数据的灌浆期人工合成小麦抗旱性评价
    燕雯, 金秀良, 李龙, 徐子涵, 苏悦, 张跃强, 景蕊莲, 毛新国, 孙黛珍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74–168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5
    摘要 ( )   HTML ( )   PDF(3041KB) ( )   收藏

    【目的】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及产量数据评价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抗旱性,优选高通量抗旱性鉴定指标,发掘抗旱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资源,为加快拓展小麦抗旱遗传资源、提升旱地小麦育种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和种质材料。【方法】以80份人工合成小麦种质及对照小麦品种新春37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进行小区播种,设置干旱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及热红外相机采集试验材料灌浆期多源影像进行拼接处理,通过阈值分割等方法提取各试验材料的光谱指数;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鉴选抗旱相关光谱指标,结合单指标及综合评价方法鉴定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抗旱性。【结果】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数据提取了80份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19种光谱指数。不同光谱指数抗旱系数与小区产量抗旱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OSAVI的抗旱系数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最高,NDVI、CIre和NDRE的抗旱系数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较高。部分光谱指数的抗旱系数间相关性较高,存在冗余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光谱指数的抗旱系数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3个综合指标的贡献度分别为59.6%、12.0%和9.6%。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聚合综合指标,通过公式计算获得各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旱性度量值。基于抗旱指数鉴定出6份强抗旱人工合成小麦种质,基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鉴定出5份强抗旱种质,其中,SW004和SW009在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中均被评为强抗旱种质。基于OSAVI的抗旱系数对80份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进行抗旱性分级,分级结果与基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的分级结果基本一致。根据OSAVI的抗旱系数鉴定出的6份强抗旱种质中,有5份在基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分级中也被鉴定为强抗旱种质。【结论】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提取的光谱指数NDVI、OSAVI、CIre和NDRE,以及基于光谱指数的综合抗旱性度量值均可用于辅助鉴定小麦种质抗旱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基于无人机影像多时相的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识别
    臧少龙, 刘淋茹, 高越之, 吴珂, 贺利, 段剑钊, 宋晓, 冯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87–170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6
    摘要 ( )   HTML ( )   PDF(4355KB) ( )   收藏

    【目的】探索无人机遥感在氮效率分类识别中的潜力,构建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方法,为氮高效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6个成熟期与氮效率密切相关的农学指标(产量、植株氮积累、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植株干生物量、籽粒总吸氮量、N收获指数)构建主成分综合值,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121个小麦品种划分为氮高效型、氮中效型和氮低效型3种类型。利用无人机遥感平台搭载多光谱相机,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获取无人机遥感影像,并提取34种植被指数,分析植被指数与氮效率综合值的相关性;对比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K最近邻(KNN)分类方法的氮效率分类模型精度,使用总体分类精度(OA)和Kappa系数比较不同生育时期下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识别的能力;并使用3种不同的特征集筛选方法(ReliefF算法、Boruta算法和RF-RFE算法)对优化的特征子集进行综合评价,确立适宜的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识别方法。【结果】随着小麦生育时期的不断推进,植被指数与氮效率综合值的相关性逐渐提高,开花期最高(r=0.502);利用植被指数全特征集对小麦品种氮效率进行分类,对于单生育时期数据而言,以开花期的SVM模型分类效果最好(OA=77.1%,Kappa=0.591),拔节期最差(OA=65.6%,Kappa=0.406);总体而言,多生育时期数据融合的品种氮效率分类精度高于单生育时期,其中以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3个生育时期数据融合的SVM模型的分类效果最优(OA=80.6%,Kappa=0.669)。为减少多生育时期数据融合的特征集变量数量,比较分析RF-RFE、Boruta和ReliefF 3种算法的特征优化效果,基于RF-RFE算法得到的优化特征子集分类精度最高,其OA和Kappa系数比全特征集分类模型分别提高了4.0%和10.1%,其中,以3个生育时期数据融合的分类效果最好(OA=85.4%,Kappa=0.749)。【结论】确立6个氮效率指标—主成分分析—K-Means氮效率评价方法;RF-RFE算法有效优化多生育时期组合的特征子集数量,且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确立基于多生育时期组合—RF-RFE—SVM技术融合的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模型,为小麦氮高效品种的快速准确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绿洲灌区密植对氮肥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潜力
    范虹, 殷文, 胡发龙, 樊志龙, 赵财, 于爱忠, 何蔚, 孙亚丽, 王凤, 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709–172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7
    摘要 ( )   HTML ( )   PDF(561KB) ( )   收藏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氮肥用量过高的问题,探究通过密植补偿氮肥减量对玉米产量负效应的可行性。【方法】2019—2021年,以施氮水平为主区,设地方习惯施氮(N2,360 kg·hm-2)、减量25%施氮(N1,270 kg·hm-2)两个水平;以种植密度为副区,设传统(M1,7.8万株/hm2)、中(M2,10.4万株/hm2,增密33%)、高(M3,12.9万株/hm2,增密66%)3个密度水平,进行裂区试验,重点研究氮肥减量条件下增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1)氮肥减量导致玉米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分别降低4.0%、4.9%。减氮条件下,中密度可以产生籽粒产量补偿效应,N1M2较对照N2M1提高4.1%;高密度处理N1M3生物产量补偿效应最大,较对照提高14.2%。(2)通过回归分析模拟得到:减氮条件下,当种植密度提高至8.4万株/hm2可以与对照N2M1籽粒产量持平,并在10.6万株/hm2时获得最大产量13 537 kg·hm-2,较对照提高4.9%。(3)氮肥减量引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降低5.0%、3.3%和3.4%;中、高密度分别较传统密度提高穗数27.9%、49.7%,降低穗粒数3.8%、8.4%,降低千粒重5.2%、8.9%。中密度较传统密度对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而高密度使收获指数降低14.2%。N1M2较对照N2M1通过穗数增加补偿了减氮引起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下降,从而实现丰产。(4)氮肥减量降低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的玉米生长率7.2%—8.4%;中、高密度较传统密度提高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玉米生长率27.3%、60.3%。(5)氮肥减量条件下,N1M2较对照提高叶、茎和鞘干物质转运量达9.6%、13.6%和3.7%,提高叶和茎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5.3%和9.0%。【结论】通过合理密植可以补偿减氮引起的玉米产量下降,在施氮量270 kg·hm-2的基础上增密至10.4万株/hm2,能够最大化产量补偿效应,是绿洲灌区玉米节氮稳产丰产的可行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植物保护
    线粒体编码基因Nad5Nad6Atp6参与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抗性形成
    陈二虎, 袁国庆, 陈艳, 陈梦秋, 孙晟源, 唐培安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722–173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8
    摘要 ( )   HTML ( )   PDF(560KB) ( )   收藏

    【背景】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是重要储粮害虫,其对磷化氢(phosphine)抗性问题尤为突出。线粒体是生物体的重要细胞器,是昆虫进行呼吸代谢反应的核心场所,其中线粒体编码基因参与调节昆虫呼吸速率、能量代谢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目的】明确线粒体编码基因在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抗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CO2检测仪测定锈赤扁谷盗不同磷化氢抗性种群试虫的呼吸速率;利用RT-qPCR技术解析线粒体编码基因在磷化氢抗性水平和呼吸速率均差异最大的锈赤扁谷盗太仓和上海种群试虫中的表达模式,并进行线粒体复合体I和V的活性测定;通过RT-qPCR技术研究关键线粒体编码基因Nad5、Nad6Atp6对磷化氢胁迫响应的表达模式以及胁迫后线粒体复合体I和V的活性变化。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沉默锈赤扁谷盗线粒体编码基因Nad5、Nad6Atp6,同时分析上述基因被有效沉默后试虫呼吸速率和磷化氢敏感性变化情况。【结果】锈赤扁谷盗呼吸速率与磷化氢抗性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即害虫呼吸速率均随磷化氢抗性倍数增加而显著下降。RT-qPCR结果表明线粒体编码基因在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极高抗种群(太仓种群,RR=1 906.8)表达量显著低于相对敏感种群(上海种群,RR=1.4),且线粒体复合体I和V的酶活性与线粒体基因表达模式相一致。锈赤扁谷盗经磷化氢熏蒸胁迫后,关键线粒体编码基因Nad5、Nad6Atp6被显著抑制,线粒体复合体I和V的酶活性均显著降低。注射dsRNA有效沉默关键线粒体编码基因Nad5、Nad6Atp6后,锈赤扁谷盗呼吸速率显著降低,磷化氢敏感性显著下降。【结论】线粒体编码基因参与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抗性形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桃苗圃适用除草剂的筛选、混配与安全性评价
    郭磊, 黄晨艳, 宋宏峰, 沈志军, 张斌斌, 马瑞娟, 孙朦, 何鑫, 俞明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734–174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9
    摘要 ( )   HTML ( )   PDF(4444KB) ( )   收藏

    【目的】杂草防治是果树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论文旨在评价不同除草剂对桃的安全性并筛选适于桃苗圃和生产园利用的除草剂,为桃产业中化学除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用毛桃苗以及黑麦草、狗牙根、空心莲子草、白三叶草和黄花苜蓿5种草为试材,对13种除草剂的安全性进行初步筛选。根据各除草剂药害等级结果,选择10%精喹禾灵和60%二氯喹啉酸进行混配。按照精喹禾灵有效剂量25、50、75 mL·hm-2 3个水平,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150、300、450 g·hm-2 3个水平,共设置形成9个除草剂混配制剂。茎叶喷施处理后7、14、21 d,调查计算杂草抑制率,处理30 d后测定桃苗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叶片和根尖细胞电解质渗透率、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的变化,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的安全性和杂草抑制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茎叶喷施处理后,有11种除草剂对桃苗产生药害,桃苗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绿、萎蔫、枯死等症状,精喹禾灵和二氯喹啉酸对桃苗生长无显著影响。利用精喹禾灵单剂喷施杂草后,处理21 d对禾本科杂草的抑制率为100%,但对阔叶杂草无抑制作用。相反,喷施二氯喹啉酸对禾本科杂草的抑制率为0,对黄花苜蓿、白三叶草、空心莲子草的抑制率范围为80%—100%。精喹禾灵与二氯喹啉酸混配后,9个混配制剂在处理21 d后的杂草总抑制率可达90%以上,同时各制剂对桃苗株高、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叶片和根尖细胞电解质渗透率无显著性影响。综合分析显示,精喹禾灵有效剂量对混配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有较大影响,当精喹禾灵有效剂量提升至75 mL·hm-2时,混配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超过0.563,但D值未出现随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提升而增大的趋势。【结论】桃苗对多数除草剂敏感,混配是提高精喹禾灵和二氯喹啉酸杂草综合抑制率的有效措施。有效剂量75 mL·hm-2精喹禾灵与300 g·hm-2二氯喹啉酸混配后,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最高,可在保证桃苗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最佳除草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基于地貌分区的湖北省粮食生产格局与耕地资源匹配关系研究
    张俊峰, 丁建成, 翁煜炜, 张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748–176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10
    摘要 ( )   HTML ( )   PDF(1366KB) ( )   收藏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与区域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为粮食生产布局和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匹配度和LMDI模型等研究湖北省1990—2020年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结果】1990—2020年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产量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步调整为11.2%、30.6%、26.2%、32.0%。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度及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粮食生产向鄂中岗地集中的趋势明显,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生产则向江汉平原集中。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37和14.63 km,但鄂中岗地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则向西南移动。近30年来,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重心的平均空间距离为6.20、3.35、10.57、6.82 km,变动一致性平均指数分别为0.49、0.44、0.40、0.27。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且有增加趋势,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不平衡指数为正,鄂中岗地与鄂东丘陵不平衡指数为负。近30年各地貌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耕地数量效应与结构效应为负,耕地集约效应和质量效应为正,其中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对鄂东丘陵粮食生产的减量作用达到309.70万t,而复种指数变化对鄂中岗地粮食生产的增量作用达到300.46万t。【结论】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耕地质量效应和耕地结构效应的增量作用正在减弱,数量效应的减量作用在增强,湖北省面临优质耕地减少的种植风险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产量风险。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长期处于不匹配状态,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应充分考虑不同地貌区自然地理和耕地资源禀赋特征,推动粮食生产与耕地利用协调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韩潇杰, 任志杰, 李双静, 田培培, 卢素豪, 马耕, 王丽芳, 马冬云, 赵亚南, 王晨阳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766–177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11
    摘要 ( )   HTML ( )   PDF(607KB) ( )   收藏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设置在河南省许昌市张潘镇4个不同施氮水平11年定位试验,施氮量分别为0(N0)、180 kg·hm-2(N1)、240 kg·hm-2(N2)及300 kg·hm-2(N3),分析不同处理土壤碳氮含量、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变化,并探寻长期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调控路径。【结果】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呈现大团聚体(>0.25 mm)向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粒组分(<0.053 mm)转化的趋势,显著降低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碳、氮含量在0—20 cm土层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上升,20—4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N0相比,0—20 cm土层各施氮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3.1%—37.2%和19.4%—29.4%;20—40 cm土层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5.3%—32.2%和6.1%—29.3%。长期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N0相比,施氮处理大团聚体有机碳平均含量提高31.6%—62.0%,微团聚体提高8.7%—61.2%,粉黏粒提高14.0%—81.7%。在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施氮处理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中全氮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32.6%—51.0%、25.7%—35.9%和3.2%—9.7%,且均以N3处理最高。在2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各施氮处理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全氮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7.6%—35.2%、11.7%—24.0%和1.1%—12.9%,且均以N1处理最高。研究结果还表明,长期施氮显著增加了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提高了产量。与N0相比,N1、N2和N3处理分别提高小麦产量188.1%、177.3%和173.2%。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土壤碳、氮含量及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长期施氮通过改变土壤及团聚体中碳、氮含量进而影响小麦产量。【结论】综上,长期合理施氮提高了土壤及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小麦增产。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施氮量180 kg·hm-2时最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园艺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苦瓜皂苷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戚仁洁, 宁宇, 刘静, 刘之洋, 徐海, 罗志丹, 陈龙正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779–179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12
    摘要 ( )   HTML ( )   PDF(4933KB) ( )   收藏

    【目的】皂苷是苦瓜果实苦味的主要来源,具有降血糖、抗癌等多种药用价值。鉴定和挖掘参与调控苦瓜皂苷生物合成的代谢通路及基因,为进一步深入解析苦瓜皂苷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苦瓜高代自交系GK24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子房期(T1)、幼果期(T2)、商品果期(T3)和完全成熟期(T4)取果实组织,通过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不同时期的苦瓜皂苷含量,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从T1到T4,苦瓜内源皂苷含量随着果实发育而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17 504个基因,在T1-vs-T2、T2-vs-T3和T3-vs-T4三组比较中,下调表达基因数量均高于上调表达基因数量。GO富集分析表明含磷复合物代谢过程、驱动蛋白复合体和2-琥珀酰-6-羟基-环己二烯-1-羧酸合成酶活性分别是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分子功能模块最显著富集的条目。KEGG分析显示全局与概述图谱、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是3组比较中共同的最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根据表达模式可将基因划分为20个模块,其中profile 0中基因的表达量从T1到T4逐渐降低,与苦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皂苷含量变化规律一致。从profile 0中鉴定出与苦瓜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14个,包括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通路上的基因AAT1HMG1MVKPMKMVD2FPS1,倍半萜与三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SS12SQE1CPQ及后修饰酶基因CYP97A3CYP71AN24UGT94E5UGT73C6。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与RNA-seq结果一致。【结论】苦瓜果实中皂苷含量随着果实不断成熟而逐渐降低。苦瓜皂苷生物合成首先通过上游的萜类骨架生物合成(ko00900)代谢途径完成萜类皂苷骨架的积累,随后通过倍半萜与三萜生物合成(ko00909)代谢途径以及下游的氧化还原酶、糖基转移酶的修饰最终生成皂苷,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14个与苦瓜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板栗全生长季树干液流及蒸腾耗水特征
    郭燕, 张树航, 张馨方, 李颖, 刘金雨, 范丽颖, 刘师源, 高倩, 王广鹏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794–180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13
    摘要 ( )   HTML ( )   PDF(3054KB) ( )   收藏

    【目的】明确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蒸腾耗水特征,为板栗园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对‘大板红’板栗植株全生长季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7个相关环境因子: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SR)、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AT)、空气相对湿度(air relative humidity,ARH)、风速(wind speed,WS)、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ST)和土壤湿度(soil relative humidity,SRH),解析板栗树干液流规律和耗水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联性。【结果】板栗树干明显液流启动于5月3日,结束于10月26日,前后历时176 d。板栗全生长季晴天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几”字形曲线,其在6、7、8月每日启动到达峰值时间早于5、9、10月,而下降时间晚于5、9、10月,致6、7、8月份液流速率峰值持续时间长于5、9、10月。板栗全生长季液流速率日均值、日均耗水量和月耗水量由高到低排序均为8月>7月>6月>9月>5月>10月,其中显著性检验表明7月和8月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夜间液流量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为10月>9月>5月>6月>7月>8月,其中显著性检验表明10月、9月和5月显著高于6月、7月和8月。板栗全生长季树干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水汽压亏缺、空气温度和风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建立了5—10月板栗树干液流速率与7个环境因子的6个回归模型。【结论】板栗树干有明显液流始于5月初、终于10月末;7—8月是板栗的关键需水期;建立的板栗植株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可用于通过环境因子估测不同月份及整个生长季的植株耗水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畜牧·兽医
    梅山猪和杜洛克猪卵泡中差异表达lncRNA克隆鉴定及与miRNAs相关性分析
    张化鹏, 张庆泽, 何凡, 祁梦凡, 符彬彬, 李清春, 李梦寻, 马力鹏, 刘乙, 黄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807–181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14
    摘要 ( )   HTML ( )   PDF(2745KB) ( )   收藏

    【目的】通过克隆鉴定梅山猪和杜洛克猪卵泡期第4天M2卵泡中差异表达的lncRNA-ALDBSSCT0000005583,分析其在猪颗粒细胞与miRNAs表达量的相关性,为探究lncRNA调控miRNA在母猪卵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课题组前期在梅山和杜洛克M2卵泡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lncRNA-ALDBSSCT0000005583,进行RT-qPCR验证,并利用RACE克隆其全长序列;根据编码潜力评估工具CPAT、CPC对该lncRNA的编码能力进行预测,原核表达试验进一步鉴定其编码能力;核质分离试验对lncRNA-ALDBSSCT0000005583进行亚细胞定位,RT-qPCR检测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miRBase网站查找猪的miRNA数据库,结合RNAhybrid、miRanda在线软件预测与lncRNA-ALDBSSCT0000005583有相互作用的物种间保守miRNA,使用TargetScan和miRanda预测与lncRNA-ALDBSSCT0000005583具有相互作用miRNA的靶基因,并对其靶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通过过表达以及干扰lncRNA验证其对mi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lncRNA- ALDBSSCT0000005583在杜洛克猪M2卵泡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梅山猪,lncRNA 5'RACE和3'RACE片段大小为569 bp和546 bp,测序分析表明lncRNA-ALDBSSCT0000005583大小为588 bp。生物信息学预测其编码潜能较低,同时原核表达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其不编码蛋白质。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lncRNA-ALDBSSCT0000005583在肾上腺、脾肝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在下丘脑和心脏中的表达量较低,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lnc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共筛选出9个物种间保守的miRNA与lncRNA-ALDBSSCT0000005583具有潜在的相互作用,其中有两个与卵巢发育相关的miRNA:miR-193a-5p、miR-361-3p;KEGG和GO富集分析显示miR-193a-5p、miR-361-3p的靶基因与系统进程和细胞与细胞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有关,并显著参与到催产素、Ras、NF-κ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等通路。随后在颗粒细胞中过表达lncRNA-ALDBSSCT0000005583,经RT-qPCR发现miR-193a-5p、miR-361-3p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但干扰lncRNA-ALDBSSCT0000005583后无显著影响。【结论】lncRNA-ALDBSSCT0000005583是一个不具备编码蛋白质能力的lncRNA,在梅山与杜洛克猪中等卵泡间表达量有极显著差异,在肾上腺、脾肝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主要存在于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能与miR-193a-5p、miR-361-3p相互作用,从而参与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发育过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2019-2022年中国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陈源, 崔鹏飞, 施建忠, 张元成, 于晴晴, 颜成, 张亚萍, 王丛丛, 张洁, 王燕, 邓国华,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820–18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15
    摘要 ( )   HTML ( )   PDF(3792KB) ( )   收藏

    【背景】H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家禽中最常见AIV之一。H6N1亚型AIV频繁地与其他野鸟源毒株重配,并且可以作为供体为高致病性AIV提供内部基因片段,产生新型重组病毒,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的】通过对我国H6N1亚型AIV的演化动态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研究,为我国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2019—2022年我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活禽交易市场及养殖场家禽喉和泄殖腔拭子,通过接种鸡胚分离到7株H6N1亚型AIVs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演化特征、受体结合特性及其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感染性。【结果】遗传演化分析表明,7株病毒的基因与分离于北美及东南亚地区的野鸟源病毒基因同源性较高,基因来源复杂,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贝叶斯演化分析表明,H6亚型AIV HA基因曾发生过多次的跨洲际传播,欧亚谱系病毒在北美地区也有着较长时间流行。1株病毒HA基因与北美地区毒株基因高度同源,根据贝叶斯演化分析结果,推测该病毒在野鸟体内经历了复杂的基因重配后形成,后经野鸟传入我国。特殊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PQIET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特征;此外,另有1株病毒的NP蛋白发生Y52H突变,据报道,该突变对AIV获得抵抗人干扰素刺激基因BTN3A3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受体结合特性分析表明,部分毒株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但结合人源受体能力弱于结合禽源受体能力。病毒对SPF鸡的感染性试验表明,鸡感染A/chicken/Jiangxi/S40445/2019(H6N1)后能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排毒,并且病毒可在鸡群内通过接触传播。鸡感染A/duck/Jiangxi/S10941/2019(H6N1)后仅有少数鸡通过呼吸道排毒,病毒无法在鸡群间通过接触传播。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表明,H6N1亚型AIV无需提前适应便可在小鼠呼吸道内有效复制,但对小鼠仍呈低致病力。【结论】2019—2022年分离于我国的H6N1亚型AIV基因大部分来源于野鸟源病毒,候鸟可经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将病毒传入我国;部分病毒能够结合人源唾液酸受体并在小鼠呼吸道内有效复制,表明该亚型病毒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研究简报
    基于多年定点的小麦籽粒质量稳定性研究
    赵博慧, 张影全, 景东林, 刘保华, 程媛媛, 苏玉环, 唐娜, 张波, 郭波莉, 魏益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833–184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16
    摘要 ( )   HTML ( )   PDF(2211KB) ( )   收藏

    【目的】质量稳定的小麦原粮可以保持加工工艺及其参数基本不变,减少加工过程中人为干预,并降低工艺调整过程损耗,同时保证面制品质量的稳定性。开展品种质量稳定性评价可以为加工企业采购质量稳定的原粮提供参考。【方法】以2013—2019年邢台市和邯郸市种植的7个小麦品种师栾02-1、济麦22、良星99、邯6172、婴泊700、鲁原502和藁优2018为参试样品,采用变异系数定量表征品种在多年、多地的质量稳定性。将容重、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相乘,计算其乘积的变异系数,作为质量稳定性的综合性表征统计量。对同年同地的品种两两配对,分析其质量指标的稳定性。【结果】参试样品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质量指标乘积变异系数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06%—5.50%、0.01%—12.21%、0.03%—10.02%、0.4%—138.69%、0.32%—140.01%。配对分析显示,品种容重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藁优2018、鲁原502、邯6172、良星99、婴泊700、济麦22、师栾02-1。籽粒粗蛋白含量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藁优2018、邯6172、婴泊700、鲁原502、良星99、济麦22、师栾02-1。湿面筋含量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藁优2018、邯6172、鲁原502、婴泊700、良星99、师栾02-1、济麦22。面团稳定时间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婴泊700、济麦22、藁优2018、鲁原502、邯6172、良星99、师栾02-1。上述质量指标乘积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婴泊700、藁优2018、鲁原502、良星99、邯6172、济麦22、师栾02-1。【结论】参试的质量指标中,容重的稳定性较高,面团稳定时间的稳定性较低,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以4个质量指标乘积的变异系数为评价依据,婴泊700在参试品种中质量稳定性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录用日期:2023-10-10
小麦穗长QTL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姚琦馥, 周界光, 王健, 陈黄鑫, 杨瑶瑶, 刘倩, 闫磊, 王瑛, 周景忠, 崔凤娟, 蒋云, 马建
摘要 ( 209 )       PDF (1631KB) (148)
录用日期:2023-05-31
最新录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分析热处理对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的影响
吴世豪, 黄天然, 黄明
摘要 ( 332 )       PDF (1868KB) (205)
录用日期:2023-05-30
最新录用:谷子苗期耐低氮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秦娜, 付森杰, 朱灿灿, 代书桃, 宋迎辉, 魏昕, 王春义, 叶珍言, 李君霞
摘要 ( 236 )       PDF (1125KB) (210)
录用日期:2023-05-26
最新录用:我国冬油菜北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刘自刚,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方彦, 董小云, 郑国强
摘要 ( 225 )       PDF (654KB) (178)
录用日期:2023-05-26
最新录用sua-CMS烟草不育系COXⅡ的功能分析
望锦, 刘艳芳, 刘文文, 王雅琦, 宋时洋, 张幸子, 李凤霞
摘要 ( 83 )       PDF (1280KB) (52)
录用日期:2023-05-25
最新录用: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主要产量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马艳明, 娄鸿耀, 张胜军, 王威, 郭营, 倪中福, 刘杰
摘要 ( 131 )       PDF (1214KB) (113)
录用日期:2023-05-24
最新录用:通过遗传转化Rfo获得青花菜Ogura CMS恢复系
邢苗苗, 许园园, 卢昱宇, 严继勇, 曾爱松
摘要 ( 78 )       PDF (1243KB) (37)
录用日期:2023-05-23
最新录用:小麦穗长主效QTL-qSl-2D遗传和育种选择效应解析
董继梓, 陈林渠, 郭浩儒, 张梦宇, 刘志霄, 韩磊, 田赵飒爽, 徐宁浩, 郭庆杰, 黄振洁, 杨傲宇, 赵春华,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摘要 ( 95 )       PDF (2155KB) (48)
录用日期:2023-05-22
最新录用: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增温潜势的影响
高尚洁, 刘杏认, 李迎春, 柳晓婉
摘要 ( 184 )       PDF (1859KB) (153)
录用日期:2023-05-22
最新录用:基于GYT双标图分析对国家糜子区域试验品种的综合评价
马智秀, 柴少华, 郭岩, 石兴, 杨清华, 高金锋, 高小丽, 冯佰利, 杨璞
摘要 ( 59 )       PDF (3559KB) (30)
录用日期:2023-05-21
最新录用:水杨酸引发提高低温下水稻种子萌发活力的生理与分子效应
陈兵先, 张琪, 戴彰言, 周旭, 刘军
摘要 ( 104 )       PDF (2008KB) (83)
录用日期:2023-05-21
最新录用:不同抗旱性春小麦根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滴灌复水补偿效应
王荣荣, 陈天鹏, 尹豪杰, 蒋桂英
摘要 ( 119 )       PDF (4280KB) (80)
录用日期:2023-05-18
最新录用:玉米ZCN7基因在调控花期抗旱性中的作用
李燕, 陶柯宇, 胡悦, 李永祥, 张登峰, 李春辉, 何冠华, 宋燕春, 石云素, 黎裕, 王天宇, 邹华文, 刘旭洋
摘要 ( 110 )       PDF (1164KB) (50)
录用日期:2023-05-17
最新录用:柚果肉颜色遗传变异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程莉, 杨胜男, 朱延松, 王旭, 赵婉彤, 李仁静, 李沛, 苑忠杰, 江东
摘要 ( 93 )       PDF (1869KB) (43)
录用日期:2023-05-17
最新录用:SDE-GC-MS结合OPLS-DA分析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香气特征
李少辉, 赵巍, 刘松雁, 李朋亮, 张爱霞, 刘敬科※
摘要 ( 74 )       PDF (1402KB) (42)
更多...
2024, Vol.57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3, Vol.56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2, Vol.55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1, Vol.54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0, Vol.53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9, Vol.52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8, Vol.51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7, Vol.50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6, Vol.49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5, Vol.48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S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4, Vol.47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3, Vol.46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2, Vol.45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1, Vol.44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0, Vol.43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9, Vol.4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8, Vol.41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7, Vol.40 No.增刊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6, Vol.39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5, Vol.38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No.01
2004, Vol.37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3, Vol.36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2, Vol.35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1, Vol.34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0, Vol.33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1999, Vol.32 No.06  No.增刊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8, Vol.31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7, Vol.30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6, Vol.29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5, Vol.28 No.06  No.增刊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4, Vol.2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3, Vol.26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2, Vol.25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1, Vol.24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0, Vol.23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9, Vol.22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8, Vol.21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7, Vol.20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6, Vol.19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5, Vol.18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4, Vol.1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3, Vol.16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2, Vol.15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1, Vol.14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0, Vol.13 No.04  No.03 No.02 No.01
1979, Vol.12 No.04  No.03 No.02 No.01
1978, Vol.11 No.04  No.03 No.02 No.01
1977, Vol.10 No.04  No.03 No.02 No.01
1976, Vol.09 No.04  No.03 No.02 No.01
1975, Vol.08 No.04  No.03 No.02 No.01
1966, Vol.07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5, Vol.06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4, Vol.05 No.-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3, Vol.04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2, Vol.0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1, Vol.02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0, Vol.01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玉米ZCN7在调控花期抗旱性中的作用
李燕, 陶柯宇, 胡悦, 李永祥, 张登峰, 李春辉, 何冠华, 宋燕春, 石云素, 黎裕, 王天宇, 邹华文, 刘旭洋
2023 56(16): 3051-306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6.001
摘要 (602 HTML (145 PDF (1718KB) (643
机器学习在动物基因组选择中的研究进展
李棉燕, 王立贤, 赵福平
2023 56(18): 3682-369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8.015
摘要 (490 HTML (45 PDF (570KB) (693
小麦类黄酮的遗传基础与功能性小麦育种应用
陈杰, 陈伟
2023 56(13): 2431-244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3.001
摘要 (483 HTML (63 PDF (2776KB) (416
小麦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张泽源, 李玥, 赵文莎, 顾晶晶, 张傲琰, 张海龙, 宋鹏博, 吴建辉, 张传量, 宋全昊, 简俊涛, 孙道杰, 王兴荣
2023 56(21): 4137-414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1.001
摘要 (463 HTML (48 PDF (4065KB) (290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组分和团聚体的影响
郭戎博, 李国栋, 潘梦雨, 郑险峰, 王朝辉, 何刚
2023 56(20): 4035-404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0.009
摘要 (428 HTML (29 PDF (599KB) (427
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主要产量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马艳明, 娄鸿耀, 张胜军, 王威, 郭营, 倪中福, 刘杰
2023 56(18): 3487-349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8.001
摘要 (428 HTML (44 PDF (1989KB) (554
有机物料与化肥长期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潮土细菌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
张灵菲, 马垒, 李玉东, 郑福丽, 魏建林, 谭德水, 崔秀敏, 李燕
2023 56(19): 3843-385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9.011
摘要 (398 HTML (29 PDF (1745KB) (555
基于16K SNP芯片的小麦株高QTL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姚琦馥, 陈黄鑫, 周界光, 马瑞莹, 邓亮, 谭陈芯雨, 宋靖涵, 吕季娟, 马建
2023 56(12): 2237-224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2.001
摘要 (395 HTML (51 PDF (829KB) (635
籼型血缘渗入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徐海, 李秀坤, 芦佳浩, 姜恺, 马玥, 徐正进, 徐铨
2023 56(22): 4359-437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1
摘要 (390 HTML (64 PDF (4344KB) (332
山西小麦苗期耐低磷特性及遗传分析
卫乃翠, 陶金博, 苑名杨, 张彧, 开梦想, 乔玲, 武棒棒, 郝宇琼, 郑兴卫, 王娟玲, 赵佳佳, 郑军
2024 57(5): 831-84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5.001
摘要 (381 HTML (37 PDF (5434KB) (294
基于表型性状的高粱育种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张一中, 张晓娟, 梁笃, 郭琦, 范昕琦, 聂萌恩, 王绘艳, 赵文博, 杜维俊, 柳青山
2023 56(15): 2837-285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5.001
摘要 (364 HTML (63 PDF (644KB) (590
PPR蛋白响应植物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李程, 路凯, 王才林, 张亚东
2023 56(24): 4801-481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4.001
摘要 (358 HTML (65 PDF (499KB) (312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MODD增强水稻休眠性
郭乃辉, 张文忠, 圣忠华, 胡培松
2024 57(2): 227-23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2.001
摘要 (341 HTML (45 PDF (2256KB) (215
棉花纤维优势表达基因GhSLD1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刘芳, 徐梦贝, 王巧玲, 孟倩, 李桂名, 张宏菊, 田惠丹, 徐凡, 罗明
2023 56(19): 3712-372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9.002
摘要 (336 HTML (35 PDF (2559KB) (330
吉林省玉米种质资源SSR和SNP分子身份证的构建及应用
张茗起, 王蕊, 张春宵, 孙擘, 任洁, 李淑芳, 王璐, 朱少喜, 张江斌, 施昕晨, 王海杰, 张云龙, 田红丽, 赵怡锟, 匡猛, 王元东, 易红梅, 李晓辉, 王凤格
2024 57(2): 236-24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2.002
摘要 (335 HTML (37 PDF (9255KB) (255
基于毒性表型和基因型的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析
高新培, 赵鋆, 刘博凡, 郭一, 康振生, 詹刚明
2023 56(14): 2629-264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4.001
摘要 (314 HTML (37 PDF (1592KB) (415
水稻Pi9位点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杨好, 黄衍焱, 易春霖, 石军, 谭楮湉, 任文芮, 王文明
2023 56(21): 4219-423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1.007
摘要 (296 HTML (26 PDF (4029KB) (239
绿色肥料缘起、现状与发展趋势
武志杰, 张丽莉, 石元亮, 魏占波, 李东坡, 宫平, 李杰, 张蕾, 王玲莉, 武开阔, 薛妍, 宋玉超, 崔磊
2023 56(13): 2530-254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3.008
摘要 (295 HTML (23 PDF (558KB) (612
基于固定翼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水稻长势关键指标无损监测
王伟康, 张嘉懿, 汪慧,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
2023 56(21): 4175-419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1.004
摘要 (293 HTML (25 PDF (2299KB) (387
小麦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遗传及育种
李顺达, 兰彩霞
2024 57(1): 1-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1
摘要 (280 HTML (62 PDF (251KB) (218
长期定位条件下栽培模式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郭鑫虎, 马静, 李仲峰, 初金鹏, 徐海成, 贾殿勇, 代兴龙, 贺明荣
2023 56(12): 2262-227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2.003
摘要 (278 HTML (35 PDF (510KB) (284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张卫建, 尚子吟, 张俊, 严圣吉, 邓艾兴, 张鑫, 郑成岩, 宋振伟
2023 56(22): 4467-447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9
摘要 (276 HTML (12 PDF (463KB) (387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两冬小麦品种抗倒性能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牟海萌, 孙丽芳, 王壮壮, 王宇, 宋一凡, 张荣, 段剑钊, 谢迎新, 康国章, 王永华, 郭天财
2023 56(15): 2863-287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5.003
摘要 (273 HTML (17 PDF (1133KB) (362
小麦穗长QTL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姚琦馥, 周界光, 王健, 陈黄鑫, 杨瑶瑶, 刘倩, 闫磊, 王瑛, 周景忠, 崔凤娟, 蒋云, 马建
2023 56(24): 4814-482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4.002
摘要 (272 HTML (41 PDF (2683KB) (181
基于APSIM模型模拟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熟性北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史鑫蕊, 韩百书, 王紫芊, 张媛铃, 李萍, 宗毓铮, 张东升, 高志强, 郝兴宇
2023 56(19): 3772-378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9.006
摘要 (261 HTML (11 PDF (615KB) (387
小麦穗长主效QTL—qSl-2D的遗传和育种选择效应解析
董继梓, 陈林渠, 郭浩儒, 张梦宇, 刘志霄, 韩磊, 田赵飒爽, 徐宁浩, 郭庆杰, 黄振洁, 杨傲宇, 赵春华,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2023 56(20): 3917-393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0.001
摘要 (258 HTML (33 PDF (1330KB) (175
棉花苗期耐低磷种质筛选及耐低磷综合评价
米热扎提江·喀由木, 西尔艾力·吾麦尔江, 李晓曈, 王香茹, 贵会平, 张恒恒, 张西岭, 董强, 宋美珍
2023 56(21): 4150-416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1.002
摘要 (257 HTML (29 PDF (2662KB) (247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张志良, 和志豪, 茹晓雅, 蒋腾聪, 何英彬, 冯浩, 于强, 何建强
2023 56(18): 3530-354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8.004
摘要 (251 HTML (24 PDF (5463KB) (364
我国冬油菜北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刘自刚,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方彦, 董小云, 郑国强
2023 56(15): 2854-286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5.002
摘要 (250 HTML (28 PDF (480KB) (323
猪ECR1-Like免疫黏附功能对PAMs捕获GFP-E. coli的影响
张峥, 凌小雅, 范阔海, 孙娜, 孙盼盼, 孙耀贵, 李宏全, 尹伟
2023 56(19): 3905-391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9.016
摘要 (248 HTML (8 PDF (1411KB) (191
更多...
婚飞对中华蜜蜂性成熟处女蜂王sRNAs表达的影响
吴小波, 王子龙, 石元元, 张飞, 曾志将
2013, 46(17): 3721-372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7.022
摘要 (1073 PDF (530KB) (32079
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邹应斌,夏冰,蒋鹏,谢小兵,黄敏
2015, 48(20): 4021-40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20.004
摘要 (965 HTML (62 PDF (625KB) (26389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远缘杂交的理论
周光宇
1978, 11(02): 16-20  
doi:10.3864/j.issn.0578-1752.1978-11-02-16-20
摘要 (1127 PDF (300KB) (22202
苹果WRKY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谷彦冰,冀志蕊,迟福梅,乔壮,徐成楠,张俊祥,董庆龙,周宗山
2015, 48(16): 3221-323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6.012
摘要 (1106 HTML (47 PDF (15602KB) (20941
大豆转录因子基因GmMYB11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许玲,卫培培,张大勇,徐照龙,何晓兰,黄益洪,马鸿翔,邵宏波
2015, 48(15): 3079-308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5.019
摘要 (719 HTML (30 PDF (3179KB) (19599
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姚宁,宋利兵,刘健,冯浩,吴淑芳,何建强
2015, 48(12): 2379-238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2.011
摘要 (787 HTML (75 PDF (544KB) (19243
砂姜黑土小麦根系性状与冠层光合对不同灌水方式的响应
张向前,曹承富,乔玉强,李玮,陈欢
2015, 48(8): 1506-151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08.05
摘要 (564 HTML (20 PDF (396KB) (19216
稻茬小麦不同氮效率群体花后物质生产与衰老特性差异分析
丁锦峰,成亚梅,黄正金,李春燕,郭文善,朱新开
2015, 48(6): 1063-107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06.03
摘要 (537 HTML (15 PDF (492KB) (18405
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及其氮代谢特征
王小纯,王晓航,熊淑萍,马新明,丁世杰,吴克远,郭建彪
2015, 48(13): 2569-257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3.009
摘要 (706 HTML (19 PDF (532KB) (18050
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 ——以山西临汾为例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张正斌,高辉明,徐萍
2015, 48(10): 1942-195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0.007
摘要 (558 HTML (16 PDF (507KB) (16551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纽荷尔脐橙产地识别研究
廖秋红,何绍兰,谢让金,钱春,胡德玉,吕强,易时来,郑永强,邓烈
2015, 48(20): 4111-411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20.012
摘要 (532 HTML (23 PDF (930KB) (15980
抗性稗草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董明超,杨霞,张自常,李永丰,管荣展
2015, 48(20): 4077-408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20.009
摘要 (424 HTML (11 PDF (4441KB) (15309
褐飞虱Yellow基因的克隆及功能
王博,姚云,徐泽炜,林欣大
2015, 48(15): 2976-298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5.007
摘要 (577 HTML (22 PDF (5409KB) (14752
葡萄树形态结构与生长发育过程数字化表达方法研究
温维亮,王勇健,李超,王传宇,郭新宇
2015, 48(11): 2143-215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1.006
摘要 (618 HTML (30 PDF (934KB) (14127
谷子转录因子SiNF-YA6的过表达提高转基因植株对低氮胁迫的抗性
方广宁,胡利芹,王二辉,薛飞洋,马有志,徐兆师,李连城,周永斌,刁现民,贾冠清,陈明,闵东红
2015, 48(20): 3989-399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20.001
摘要 (634 HTML (11 PDF (2772KB) (12968
橘小实蝇谷氨酸脱羧酶的生化及分子特性
魏冬, 王涛, 豆威, 王进军
2014, 47(16): 3184-319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4.16.007
摘要 (483 HTML (10 PDF (722KB) (12944
飞蝗几丁质合成酶2基因的表达特性、功能及调控
刘晓健, 崔淼, 李大琪, 张欢欢, 杨美玲, 张建珍
2014, 47(7): 1330-134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4.07.010
摘要 (561 HTML (15 PDF (903KB) (11075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介体异沙叶蝉中与小麦矮缩病毒外壳蛋白互作的蛋白质
赵艺泽,刘艳,王锡锋
2015, 48(12): 2354-236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2.008
摘要 (529 HTML (15 PDF (2842KB) (10451
根层调控措施对甜玉米-黄瓜设施蔬菜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郝晓然,彭亚静,张丽娟,王琳,巨晓棠,吉艳芝,任翠莲
2015, 48(12): 2390-240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2.012
摘要 (547 HTML (14 PDF (447KB) (9767
滴灌施肥水肥耦合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邢英英,张富仓,张燕,李静,强生才,吴立峰
2015, 48(4): 713-72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04.09
摘要 (965 HTML (21 PDF (550KB) (9543
更多...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
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杨建昌,王光火,邹应斌,张福锁,朱庆森,Roland Buresh,Christian Witt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Vol. 35 (9): 1095 -1103
  被引次数: Baidu(2484)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
张维理, 武淑霞, 冀宏杰, Kolbe H.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Vol. 37 (07): 1009 -1009
  被引次数: Baidu(1752)
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Vol. 29 (04): 1 -10
  被引次数: Baidu(1746)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曾三省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Vol. 23 (04): 1 -9
  被引次数: Baidu(1593)
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
吴景锋
中国农业科学. 1983 Vol. 16 (02): 1 -7
  被引次数: Baidu(1140)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Vol. 22 (03): 22 -27
  被引次数: Baidu(1063)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
凌启鸿,张洪程,蔡建中,苏祖芳,凌,励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Vol. 26 (06): 1 -11
  被引次数: Baidu(948)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
袁隆平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Vol. 23 (03): 1 -6
  被引次数: Baidu(945)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杨守仁,张龙步,王进民
中国农业科学. 1984 Vol. 17 (03): 6 -13
  被引次数: Baidu(907)
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李新海,傅骏骅,张世煌,袁力行,李明顺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Vol. 33 (2): 1 -9
  被引次数: Baidu(899)
黄瓜对不同温度逆境的抗性研究
马德华,庞金安,霍振荣,李淑菊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Vol. 32 (05): 28 -35
  被引次数: Baidu(785)
持续农业中的土壤生物指标研究
任天志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Vol. 33 (1): 68 -75
  被引次数: Baidu(781)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 娟,赵秉强,李秀英,Hwat Bing So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Vol. 41 (1): 142 -152
  被引次数: Baidu(778)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
闫 湘,金继运,何 萍,梁鸣早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Vol. 41 (2): 450 -459
  被引次数: Baidu(744)
化感物质抑制连作黄瓜生长的作用机理
吕卫光,张春兰,袁飞,彭宇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Vol. 35 (1): 106 -109
  被引次数: Baidu(733)
更多...
论文推荐
创刊纪念
广告服务
其它刊物
刊物名称: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JIA)
创刊时间:2002年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
编委会主任:唐华俊
主  编:万建民
联系电话:86-010-82106280
ISSN 2095-3119
CN10-10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