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严正声明:

1、网上有不法分子使用假网站骗取作者稿件,请作者务必提高警惕性。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投稿者需要从投稿系统上向本刊投稿。其中,某陈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6254249222)以及某宋姓人员(虚拟手机号13311724020)以我刊工作室及工作人员名义四处联系、招摇撞骗,对我刊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刊业已报警。同时,我刊保留对此类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读者朋友,我刊没有与任何工作室或个人合作,开展所谓论文有偿刊发业务。我刊从不接受邮箱投稿,编辑部官方网址为:http://xb.henau.edu.cn/。以及投稿网址为http://nnxb.cbpt.cnki.net/。敬请周知,避免上当受骗。

2、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编辑部给作者写信,骗取各种费用,请各位作者确认正确邮箱地址hnndxb@henau.edu.cn。

3、即日起,本刊不收取审稿费;本刊收取版面费,作者在接到通知后一周之内需交版面费,如不能按时缴纳,本刊将会延期发表或取消发表相关论文。外校作者通过银行对公转账方式,本校作者通过内部转账方式。

4、银行转账方式:对公转账(个人转账也通过银行转账到此账户)

户名:河南农业大学

账号:1600 3101 0400 06945

开户行:农行郑州商都支行

行号:103491000317

转账时请务必备注“作者姓名+河南农大学报版面费”字样,转账后通过邮箱等及时告知转账时间,以方便查账。

5、本刊从未和任何代理机构有合作,请勿上当受骗。

6、本刊稿件一经审定,即可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但作者需确保题目、署名及顺序、工作单位等信息不再发生变动。如在网络优先出版后因更改信息产生相关问题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09.01

访问量:565326

特约专稿

  • 周8425B抗叶锈病基因LrZH84和LrZH22/Lr13在其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解析

    董纯豪;李俣佳;唐建卫;郑继周;邱军;谷登斌;王道文;郑天存;殷贵鸿;

    【目的】分析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的207份衍生品种中叶锈病抗性基因LrZH84和LrZH22/Lr13的分布及遗传效应。【方法】对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207份衍生品种开展叶锈病苗期抗性接种鉴定,同时利用叶锈病抗性基因LrZH84和LrZH22/Lr13的连锁标记或功能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207份衍生品种对目前叶锈菌中强毒力优势生理小种KKSQ、TKTS、TKGQ均表现中抗及其以上水平的材料有42份,所占比例为20.3%;31份衍生品种仅携带LrZH84基因,其中对鉴定的3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水平的分别有8、10、8份,所占比例分别为25.8%、32.3%、25.8%;46份衍生品种仅携带LrZH22/Lr13基因,其中对鉴定的3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水平的分别有21、31、25份,所占比例分别为45.7%、67.4%、54.3%;14份衍生品种同时携带LrZH84和LrZH22/Lr13抗病基因,其中对鉴定的3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水平的分别有9、11、11份,所占比例分别为64.2%、78.6%、78.6%;116份衍生品种均不携带LrZH84和LrZH22/Lr13抗病基因,其中对鉴定的3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水平的分别有19、21、20份,所占比例分别为16.4%、18.1%、17.2%。【结论】叶锈病抗性基因LrZH22/Lr13的苗期抗性效应优于LrZH84,聚合两个叶锈病抗性基因的苗期抗性效应优于单个基因;需加强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培育新的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新品种从而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的流行。

    2023年06期 v.57;No.240 897-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综述

  • Ⅲ型干扰素及其抗猪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史雪盟;丁芸芸;王靖仪;毛琳;许君;

    综述了Ⅲ型干扰素抗猪易感病毒研究进展,总结了Ⅲ型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及作为安全性抗病毒药物的优势,探讨了Ⅲ型干扰素及其抗猪病毒性疾病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Ⅲ型干扰素抗猪易感病毒作用及其防治猪病毒性疾病的相关应用和流行性猪易感病毒对Ⅲ型干扰素的免疫逃逸策略,分析了目前Ⅲ型干扰素未得到广泛应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展望了Ⅲ型干扰素作为安全性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潜力及前景,以期为猪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2023年06期 v.57;No.240 907-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昆虫杆状病毒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梁振普;陈阳光;杜俊阳;曹瀚文;张小霞;代金平;杨新平;苏萍;

    杆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双链、环状DNA的病毒,因其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宿主专一性强、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安全和可自然传播等特点,而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概述了昆虫杆状病毒特征和作为表达系统的应用。野生型昆虫杆状病毒具有杀虫速度慢、稳定性差和宿主域窄等缺点,因此本文还介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野生型昆虫杆状病毒,以提高其作用效率和扩大杀虫谱的方法,同时对杆状病毒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2023年06期 v.57;No.240 916-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土壤中微塑料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霜;邓悦;李永芳;孟李多;张成丽;

    总结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和微塑料对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并从微塑料堵塞植物的气孔造成植物根系机械损伤,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土壤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影响植物的基因表达等方面综述了微塑料对植物产生影响的机制,最后针对微塑料对高等植物的影响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微塑料的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06期 v.57;No.240 924-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研究论文

  • 桑树Aux/IAA基因家族鉴定与IBA处理下表达模式分析

    冯曦;豆浩;孙佳佳;孙慧娟;毕会涛;

    【目的】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桑树Aux/IAA基因家族成员,并研究在IBA处理下对该家族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桑树Aux/IAA基因家族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本地川桑全基因组数据对桑树Aux/IAA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分析,包括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基因结构分析、蛋白质三级结构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并以“强桑1号”扦插枝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1 000 mg·L~(-1) IBA处理和清水对照处理,分析处理后10、20、30、40 d的MnAux/IAA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结果】MnAux/IAA基因家族共有51个成员,分为8个亚家族,AtIAA基因家族分布在其中6个亚家族中;51个基因家族成员均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仅有1个成员无UTR;顺式作用元件表明,MnAux/IAA基因家族对光、激素、逆境胁迫等都有相应的调控作用;蛋白质同族进化序列的基因结构相似度较高,但族间差异较大;IBA处理后,47个基因表达量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基因MnAux/IAA34、MnAux/IAA33、MnAux/IAA32在表达量上有较大程度的下降。【结论】MnAux/IAA基因家族功能相对稳定,在家族进化过程中无明显变化;IBA具有促进Aux/IAA基因表达的作用;MnAux/IAA34、MnAux/IAA33、MnAux/IAA32与AtARF2同源性较高,推测具有调控叶片衰老的作用。

    2023年06期 v.57;No.240 936-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王屋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研究

    冯二朋;张立伟;赖勇;王彩峰;杨喜田;孔玉华;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 000、1 100、1 200和1 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不同海拔梯度下植物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标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壳斗科栎属(Quercus fagaceae)在各个海拔均占据优势地位。1 100 m处土壤综合评价指数最高,1 500 m处植被综合评价指数最高,800 m处植被和土壤综合评价指数均最低。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依次为1 500 m最大,1 100 m次之,1 000和800 m最小,其中1 500和1 100 m分别表现为初级协调土壤滞后型和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1 200 m为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型,800和1 000 m分别为严重失调共损衰退型和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结论】王屋山地区不同海拔植物-土壤耦合协调关系较复杂,高海拔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协调一致性较好,低海拔耦合协调度较差。

    2023年06期 v.57;No.240 949-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桃PpILR1基因调控分枝角度的功能解析

    张杰;沈芮先;裴弯;谢贺芳;王小贝;郑先波;连晓东;张海朋;谭彬;冯建灿;

    【目的】明确桃生长素酰胺水解酶PpILR1基因功能,探讨生长素响应因子PpARF4和PpARF8A,通过结合并抑制PpILR1启动子活性调控分枝角度的分子机制,为桃树型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构建PpILR1基因过表达载体稳定转化micro-Tom番茄;克隆PpILR1基因启动子序列及PpARF4、PpARF8A基因编码序列,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和烟草瞬时试验解析他们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与野生型番茄相比,2个PpILR1转基因番茄株系均呈现分枝角度显著减少的表型;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转录因子PpARF4和PpARF8A均能结合PpILR1启动子;烟草瞬时结果显示,PpARF4和PpARF8A为转录抑制子,能显著降低PpILR1启动子活性。【结论】PpILR1基因过表达导致分枝角度显著变小,表明PpILR1基因参与调控植物分枝角度形成。

    2023年06期 v.57;No.240 958-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黑壳楠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组Survey预测

    逯久幸;刘燕;许朵朵;陈鹏;李永华;刘红利;

    【目的】明确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染色体形态结构特征和基因组基本信息。【方法】以野生黑壳楠为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对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基因组survey预测了黑壳楠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结果】黑壳楠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2X=24=18m(2SAT)+6sm, 9号染色体存在1对随体,属于2B型染色体。染色体组绝对长度变异范围为2.92~5.83,相对长度的变化范围为5.33%~11.11%,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49%。研究还发现,存在1对5S rDNA杂交位点和1对18S rDNA杂交位点,分别位于5号和9号染色体。18S rDNA杂交位点2个杂交信号位置相同、强度近似。基因组survey结果显示,黑壳楠基因大小为1.38 Gb,杂合率为0.8%,重复序列比例为70%。【结论】黑壳楠为2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4条,核型相对对称。黑壳楠在樟科的进化中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且染色体未发生重组、变异或者种内杂交等现象。黑壳楠为大基因组,杂合率较高,重复序列多的物种。

    2023年06期 v.57;No.240 967-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周口市建成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与供需匹配研究

    朱茜亚;田国行;吕锐;樊凡;李华威;

    【目的】提高周口市建成区公园绿地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方法】以周口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形理论、核密度估计法等方法,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根据公园绿地的空间矢量数据和人口栅格数据获取了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再使用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供需匹配性,最后通过对公园可达性及供给和需求的聚类分析进一步剖析供需差异化的成因。【结果】1)周口市的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表现出整体集中、局部分散的特征,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整体呈现为两条带状分布。其中新城区公园绿地数量明显多于老城区。2)周口市公园绿地密度从建成区中心向周围不断衰减。3)周口市建成区公园绿地供需匹配程度总体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公园绿地供需匹配程度差异明显。4)周口市建成区的老城区大部分区域位于低供给高需求低可达性区域,新城区大部分位于中高供给中低需求中高可达性的区域。【结论】针对周口市不同分区公园绿地的特征,提出优化建议并给出构建方案,同时为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布局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06期 v.57;No.240 975-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卷丹百合LlARR1及其在珠芽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陈妍竹;张雪敏;俞诗音;王梦迪;杜运鹏;杨凤萍;张秀海;李玉舒;曹丽;

    【目的】克隆了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珠芽中LlARR1并对其进行基因表达分析,为分析LlARR1基因在卷丹珠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珠芽形成过程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一个注释为ARR1的差异表达的转录本。通过PCR技术,以卷丹混合叶腋cDNA为模板克隆了ARR1的同源基因,并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进行预测;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LlARR1在珠芽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探究了其对不同激素处理的响应。【结果】LlARR1的CDS全长为2 148 bp,编码715个氨基酸,不存在跨膜运输结构,属于B型ARR蛋白家族。qRT-PCR结果显示,LlARR1在S0、S1时期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相一致。LlARR1在卷丹百合叶腋处表达量最高,且在S0时期植株茎秆上部表达量显著高于茎秆下部。同时,其在自然发生珠芽的百合品种中叶腋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自然条件下不可发生珠芽的百合品种。说明LlARR1主要在叶腋处发挥功能,并可能在卷丹珠芽发生过程中具有正调控作用。LlARR1的表达在S2(珠芽绿球期)有一个小峰值,推测其在珠芽发育过程中也发挥作用。与对照植株相比,IAA、GA_3处理均显著抑制了LlARR1在S0时期的表达,但NPA处理缓解了IAA对LlARR1的抑制;GA_3处理在后期的发育过程中促进其表达。推测LlARR1可能参与了生长素和赤霉素调控的珠芽发生发育途径。【结论】LlARR1表达模式分析发现,LlARR1在卷丹珠芽准备发生时期表达水平较高,且可以在叶腋处大量表达,表明LlARR1可能参与了卷丹珠芽的发生和发育,并在该过程中发挥作用。

    2023年06期 v.57;No.240 984-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不同育苗方式和移栽方式对烤烟田间抗病抗逆性的影响

    王颢杰;李俊营;何晓冰;许跃奇;何雷;孟颢光;蒋士君;常栋;崔江宽;

    【目的】探究不同育苗方式和移栽方式对烟草田间抗病抗逆性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包含生态深栽、膜下小苗移栽2种移栽方式和湿润育苗、浅水育苗、干湿交替育苗、无纺布育苗和漂浮育苗5种育苗方式。系统分析育苗方式和移栽方式对田间烟草农艺性状、烟草重要病害病情指数和抗病抗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膜下小苗相比,生态深栽在5种育苗方式下均促进了烟草的生长并提高了抗病抗逆性;而在2种移栽方式中浅水育苗和无纺布育苗与漂浮育苗相比显著提高了烟草抗病抗逆性。生态深栽浅水育苗组合处理相比膜下小苗漂浮育苗组合对照处理,在烟草伸根期、旺长期和成熟期有效叶片数、株高、茎围、最大叶面积分别提高了31.14%、25.00%和21.70%,27.43%、20.86%和25.16%,35.71%、17.31%和14.54%,51.69%、30.06%和18.95%;病毒病、叶斑类病害和根茎类病害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24.29%、24.88%和15.51%,45.09%、31.16%和25.02%,68.84%、43.41%和35.99%;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0.66%、68.36%和22.67%,108.88%、43.08%和27.69%。【结论】不同育苗方式和移栽方式及对烟草大田期各项农艺指标、抗病抗逆酶活性和田间病情指数的均有影响,生态深栽组合浅水育苗显著提升了烟草大田期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抗逆酶活性,降低了病情指数,从而显著提高了烤烟大田期的抗病抗逆性。

    2023年06期 v.57;No.240 996-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草地贪夜蛾防治指标研究

    罗泉;邢怀森;赵曼;张利娟;李为争;郭线茹;

    【目的】明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指标,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人工接虫和模拟防治方法,以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分别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接入草地贪夜蛾3龄初期幼虫,设0、1、2和3头·株~(-1)4个处理,重复3次,接虫后第7天喷药杀灭幼虫,待受害叶片完全长出后调查玉米叶面积,至玉米收获期调查株高、穗长、穗直径、百粒质量、穗粒质量、产量等指标,计算草地贪夜蛾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及防治指标。【结果】玉米受害叶面积、叶面积损失率和产量损失率均随幼虫密度提高而加大,2021年夏玉米3个生育时期平均每头幼虫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分别为7.54%、4.99%和3.96%,2022年分别为7.33%、5.34%和4.59%。产量水平7 500~12 000 kg·hm~(-2)条件下,化学防治为主时,夏玉米小喇叭口期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指标为11.1~17.6头·百株~(-1),大喇叭口期为15.9~25.4头·百株~(-1),吐丝期为21.9~35.0头·百株~(-1);生物防治为主时,3个生育时期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指标分别为39.0~62.5、56.2~90.0和78.1~125.0头·百株~(-1)。【结论】明确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产量水平田对草地贪夜蛾实施不同防治策略时的防治指标,可作为河南省夏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实时防控和精准施药的依据。

    2023年06期 v.57;No.240 1008-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夏玉米施磷位置的产量效应及磷素利用效率

    任丽;韩本高;李岚涛;苗玉红;王宜伦;

    【目的】明确夏玉米磷肥正位穴施的产量效应及磷肥利用效率,为夏玉米科学施磷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2021年在河南省原阳县和鹤壁市开展田间试验,供试夏玉米品种为‘浚单1618’,研究了不施磷肥、开沟条施、株间穴施和正位穴施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夏玉米不同施磷位置增产8.64%~26.18%。原阳和鹤壁两地均以正位穴施产量最高,平均产量分别为8 506和10 583 kg·hm~(-2),平均增产21.30%和18.00%;与开沟条施相比,正位穴施夏玉米产量分别平均提高9.27%和7.26%,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平均提高18.08%和8.25%,地上部磷素积累量平均增加9.43%和9.11%;正位穴施磷肥利用率平均为27.20%和26.64%,农学效率平均为24.90和26.90 kg·kg~(-1),较开沟条施分别增加5.78、5.68个百分点和12.03、11.94 kg·kg~(-1)。【结论】正位穴施磷肥能够提高夏玉米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在夏玉米增产、促进植株磷素吸收、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方面优于株间穴施,可作为夏玉米高产高效施磷技术应用。

    2023年06期 v.57;No.240 1018-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基于遗传算法的螺旋双轮排肥器优化设计与试验

    李鑫;姜新波;纪欣鑫;顿国强;赵宇;杜佳兴;

    【目的】对传统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口物料流量随时间波动变化造成排肥均匀性低的问题进行改进。【方法】通过离散元法仿真分析单螺旋排肥器的排肥过程,针对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均匀性低的问题设计一种螺旋双轮排肥器;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该螺旋双轮排肥器理论排肥量,并建立以中心距、螺距、叶片高度、叶片厚度、螺旋叶片内径为设计变量,有效储肥体积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排肥器进行结构优化,并以史丹利复合肥颗粒为肥料对螺旋双轮排肥器进行台架试验验证。【结果】优化后结构参数分别为中心距49.8 mm,螺距32.5 mm,叶片高度15.2 mm,叶片厚度2.3 mm,螺旋叶片内径13.6 mm。对优化后的排肥器进行台架对比试验,在不同转速下螺旋双轮排肥器较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平均减少26.62%,实际排肥量平均提升75.41%,并得到螺旋双轮排肥器转速与排肥量的线性函数方程。【结论】螺旋双轮排肥器解决了单螺旋排肥器的现存排肥流量波动问题,优化后的排肥器排肥均匀性更好,排肥量更大,且可实现转速变化控制精量施肥。

    2023年06期 v.57;No.240 1026-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玉米秸秆水提-甘油协同蒸汽爆破预处理及其丁醇发酵研究

    李晓娟;董红丽;张宏森;宋安东;聂文喜;王风芹;

    【目的】构建玉米秸秆水提-甘油协同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体系,利用预处理玉米秸秆非水洗水解液中的甘油和葡萄糖共发酵生产丁醇。【方法】分别对玉米秸秆进行蒸汽爆破、水浸润蒸汽爆破、甘油协同蒸汽爆破及水提-甘油协同蒸汽爆破,研究不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残渣中三素含量(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及纤维素酶解效率和葡萄糖产量的影响;利用巴氏梭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CICC10391对含甘油玉米秸秆水解液进行厌氧瓶发酵生产丁醇,同时研究玉米浆对丁醇发酵的影响,并进行5 L发酵罐扩大发酵试验。【结果】经水提-甘油协同蒸汽爆破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纤维素酶解效率达89.7%,葡萄糖产量为280.8 g·kg~(-1),较单独蒸汽爆破预处理分别提高68.9%和69.8%;巴氏梭菌CICC10391可同时利用水解液中的葡萄糖和甘油发酵生产丁醇,利用率分别为100.0%和78.9%,发酵50 h后,丁醇产量达到7.3 g·L~(-1)。【结论】实现了水提-甘油协同蒸汽爆破预处理玉米秸秆的高效酶解及含甘油水解液发酵生产丁醇,为利用玉米秸秆和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高值转化丁醇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3年06期 v.57;No.240 1035-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尿素和麦麸对糙皮侧耳生长发育和子实体营养组成的影响

    张鹏涛;竹玮;胡延如;戚元成;申进文;文晴;王风芹;

    【目的】阐明尿素和麦麸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生长发育和子实体营养组成的影响及机制,为糙皮侧耳氮源选择和培养料配方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棉籽壳为主料,尿素和麦麸为氮源,设计16种培养料配方,对比研究培养料氮源形态、氮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值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并从培养料NH~+_4含量和基质降解酶活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随着培养料氮源添加量的增加,糙皮侧耳菌丝生长速率逐渐降低,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先升高后降低。糙皮侧耳以尿素或麦麸为氮源时,培养料的最适氮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值均不同;添加5g·kg~(-1)尿素时,子实体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18.1%,对应培养料氮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值分别为1.52%和25.0∶1;添加300 g·kg~(-1)麦麸时,子实体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22.9%,对应培养料氮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值分别为1.86%和20.8∶1。2种氮源栽培的糙皮侧耳子实体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添加300 g·kg~(-1)麦麸时子实体总氨基酸和粗蛋白质量分数比添加5 g·kg~(-1)尿素时分别高25.6%和29.4%。添加5g·kg~(-1)尿素或300 g·kg~(-1)麦麸均可提高糙皮侧耳菌丝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活力,但糙皮侧耳对尿素和麦麸2种氮源的利用方式不同。【结论】从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和营养成分来看,麦麸更适宜作为棉籽壳熟料栽培糙皮侧耳的氮源。

    2023年06期 v.57;No.240 1044-1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李平;

    【目的】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逻辑,探讨向以开放性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机制重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力要素变化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剖析。【结果】由“封闭、全能、产品导向”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开放、专业、服务导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这一转变是由农业生产边界、生产主体、生产价值导向的变化共同推进的,蕴含着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需要克服智力制约、信息制约等诸多困境,完善向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机制。【结论】应加大政策供给,拓展农业生产代理服务试点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农业生产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信息服务职能,逐步将职业农民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效促进以服务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

    2023年06期 v.57;No.240 1053-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 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尚杰;李乾乾;

    【目的】有效测度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选择Super-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并分解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2008—2021年的农业生产效率,结合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生产效率提升是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水平空间演变趋势显著,但11省、直辖市间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不强、缺乏区域联动性;耕地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用电量是碳排放约束下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因素。【结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发展,提出以下4条建议:1)加强区域有效合作,制定区域整体农业降碳减排发展规划;2)依托双轮驱动减少碳排放约束的同时,重视提升技术效率来改善农业生产效率;3)发挥空间相关性,协同推进农业碳减排;4)充分重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2023年06期 v.57;No.240 1062-1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K]

简讯

  • 我校康相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正>2023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公布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我校康相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相涛,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学者,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地方鸡保护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我国地方鸡保护利用代表性科技人物。康相涛教授38年坚守产学研一线,创新地方鸡保护利用理论与方法,丰富畜禽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2023年06期 v.57;No.240 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